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
x
现在再说乾隆的“农家乐”审美似乎显得有点过时,但曾经一起嗤笑过乾隆的我们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他老爹雍正的审美就更高一筹呢?
% ]2 v( @8 U2 t) c; \2 I3 J, D
雍正朝只有短暂的13年,却流传下大量精美的艺术品。这些艺术品格调高雅,工艺精湛,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,其中绝大部分由养心殿造办处承做。 . s" d% ?' W$ l
造办处的《各作成做活计清档》极为详尽地记录了皇帝的谕旨和管理人员奏报活计制作的全过程,雍正帝的兴趣爱好、审美标准、鉴赏水平一览无余。
Q! S+ P# Y( H1 o5 |, l5 R # T# M% _* E: k6 `7 v# ^' c
雍正皇帝画像
' s2 [7 @/ V- X8 r: \ , e" T* [* _9 B8 }# F: g) h
1 ~1 T) p( z3 K5 i* p▌若不如意朕不依 9 T3 ]- k$ n% h0 E) ~
关于雍正的一生,有许多野史和传闻,导致众人心中的雍正冷酷、凶残、没有人情味。而现实中的“四爷”却很有生活情趣,他是宫廷艺术品的“总设计师”,审美水平极高,眼光特别挑剔。
* |: R- t6 [ y: ?- ?0 b/ x
虽日理万机,却从不吝啬对工艺品品头论足,款式、纹样、颜色、做工一一指点,还自有一套评判标准,褒雅贬俗,务求尽善尽美,这在《清档》的记载中比比皆是。 & C' n& R. _- x
如一方黑白玛瑙盒西山石砚曾得到雍正的褒奖,他点评此砚“做法文雅,甚好!”并嘱咐“照此样再做一方,略放大些。” , w) K, N* D! h. \# G
雍正款松花江石砚
# u: J; i- r, u3 P+ ]9 d! @$ g! x z他曾要求将一件商金银蟠螭圆鼎后配的紫檀木座“肚子去了,往秀气里收拾。”还要求“照怡亲王进的活腿四方香几做二件,或漆的或木的,做秀气着。”可见秀气也是雍正遵从的审美标准。 . v" E9 p3 o5 ^3 e& L
; p j4 y! i" V5 ]3 w
; g7 g7 x1 a" W* @4 y清雍正紫檀镶漆面条桌 7 U2 ~0 N: l+ h0 L
不仅文雅秀气,雍正也喜爱素雅。 4 w- z9 r* B1 P4 p e
玛瑙壶做的不够素气,就要奉旨“将壶上的花纹磨去,壶嘴里膛做湾(弯)些,壶把做素的。”玉壶也被要求“将玉壶上的螭虎去了,做素的。”
3 R' ^ b% }, D) C. v
一件刻花的莲艾砚,更是引发了雍正关于俗气的一连串的吐槽“莲艾砚做的甚不好,做素静文雅即好,何必眼上刻花?再,书格花纹亦不好,象牙花囊甚俗,珐琅葫芦式马挂瓶花纹、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。” 9 H; ?/ r* ]& ?8 A9 x+ E
雍正时期的玛瑙器皿 6 s: x' n4 g6 i- W
雍正时期的玛瑙器皿
/ L( e: @/ T$ c7 }: N雍正时期的瓷器,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,代之以轻巧俊秀、工丽妩媚之貌。这全都得益于雍正对器物造型的一丝不苟,追根究底。
4 w' ^2 A y. o3 t" ?& ^9 e
以古铜瓶为样烧造霁青、霁红花瓶时,他要求“俟镟样时,底足收小些,上身腰箍不匀处镟匀些”;郎世宁画驴肝马肺钧窑缸时,他要求“比缸略放高些,两头收小些”。 : Q* S! h: l7 |2 D
经过这样的处理,器物的口、颈、肩、腰、足等部位的比例更加均匀,线条愈显柔和。 * E% ~1 q2 j' H' m& a/ M
清雍正霁兰瓶 台北故宫藏 " S+ a+ P& o, ]6 Q+ ]& C/ N
另外,雍正对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品评:“美人头大了,另改画,下颏、肩膀俱要衬合着画”,“西洋人郎世宁画过的者尔得小狗虽好,但尾上,毛甚短,其身亦小些,再着郎世宁照样画一张”。
& E+ m4 u8 z+ @) M6 b$ b; ?; c% h
一针见血地点出比例失调,目光之敏锐可见一斑。
) e% ^; u u& E" _! g, |( j; w
雍正《十二美人图》之一
# L' v" K% N5 ^& ?- W' F; y郎世宁《十骏犬图之三 苍猊》 2 D7 D2 H! I7 J
雍正喜欢天然的材质、花纹,不喜繁工。
' I* I* |( t5 `* W2 a) R9 l
雍正三年九月太监杜寿交老鹳眼木双梗双叶九如意一件。传旨:“此款式好,著海望看,留样。”
; C2 Z2 f7 s u
雍正年间造了许多柄如意,但金质或黄铜镀金的只区区几柄,其余均为黄杨木、杏木根、沉香木、紫檀木、青玉、蓝绿玻璃、象牙等。 ' m, v8 |1 R& z4 A( A; B& s, |3 k
清中期 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 & _7 f9 }3 i8 r& A1 @* I/ W
清中期 黄杨木雕莲花如意
; C5 ~8 f" B+ b4 c# ~1 @2 e清中期 紫檀镶玉八卦如意
, {$ G: ^3 X" @2 x9 E他明谕“款式好”、“留样”的如意独此一柄,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柄如意是否存世,亦不能从传世的几千柄如意中将其分辨来一睹真面目,但存世的几幅雍正手持如意的画像,我们还是能看出端倪。 2 F6 o* y- k7 d4 H8 G
雍正手持如意画像
/ V+ {# W& a7 p& |! u8 R雍正手持如意画像
, R& n3 S) `% R- R. m
2 ?- S. o/ B% I2 Q; }. ~“往细处收拾”、“花纹往精细里做”是雍正给御用作坊的常用批语。雍正本人亲自参与器物创作,要求严苛,大到瓷器、雕塑,小到鼻烟壶、香囊,都要呈给他反复提出修改意见,不到十分满意,便不允许制造。
, X# v$ Q( f7 b6 h1 M2 K; O5 M据档案记载:(雍正十二年)二月初十日传旨: ; ]5 u% D) J4 {3 [
“将景山东门内庙里供奉骑马关夫子像着照样造一份。其像要如意,法身高一尺六寸,先拨蜡样呈览,准时再造。钦此。”
) Y) O; F7 A( Z) m
于三月初十日拨得蜡样关夫子一尊,关平、周苍从神等六尊。呈览。奉旨:
4 g* z4 R* h: g: r, F
“关夫子脸像拨的不好,照圆明园佛楼供的夫子脸像拨,其从神站像款式亦不好,着南府教习陈五指式拨像。钦此。”
/ Q4 H6 o6 b& R2 r m/ Z
于本月二十日改拨得关夫子从神等蜡样一份,呈览。奉旨:
& c2 `7 b) s" E
“关夫子脸像特低,仰起些来,腿甚粗,收细些,马鬃少,多添些。廖化的盔不好,另拨好样式盔。钦此。”
4 j! O( e4 M1 O
于二十六日将改拨得蜡样呈览。奉旨:
: p9 a7 t+ r9 o
“关夫子的硬带勒的甚紧,再拨松些,身背后无衣褶,做出衣褶来。从神手并上身做秀气些。钦此。” 3 i* U$ I/ Y* l( c3 X' V
于四月初二日将改得关夫子蜡样呈览。奉旨: 7 U9 `$ j/ |8 n! S$ _" k. ~
“帅旗往后些,旗上火焰不好,着收拾;马胸及马腿亦不好,亦着收拾。钦此。” % K) d. k* x* \) i& p. [8 V
于四月初四日将改得蜡样一份呈览。奉旨:
$ U$ |: Z+ p) Q8 w- T
“甚好,准造。旗做锈旗。钦此。” : {9 C% d+ J/ R# y% B' ^! q
此段档案形象、生动地反映出雍正的审美情趣,他观察物象之细微超乎寻常。
; H% o" s* Q; J2 K& x
此塑像先后五次呈览修改,从人物面容、站立的姿态、马腿的粗细、马鬃的多少到头盔、硬带、衣褶无不过问,亲加指点。特别是“着南府教习陈五指式拨像”一句精辟之至,南府教习相当于皇室剧院的艺术指导,擅长设计戏剧中英雄人物的动作造型,其身段扮相恐怕是最好的创作模特。 1 ?) g4 X' F" C: l; ]5 ~) f: k
另有一例,雍正四年造办处画了皮腰带纸样四张,皇帝指示:“此四张鞓带样皆不如意,俱交给海望。着他做二副带子,只要好。若不如意,朕不依。” , M3 |. H8 ]# e8 B& \
海望是雍正深为器重的内务府总管大臣,为了设计出好皮带,雍正让总管亲自出马,还说做不好“朕不依”,严苛的“总设计师”也有幽默可爱一面。
5 C& u( K; ~, Z4 x
) ~# M" P9 U1 }" a4 k▌审美标准的落实 ) `; l1 B4 b! F f( L, J
翻看这些朱批,可以想见,新工匠入造办处时一定摸不着头脑,他们都是按照历朝历代规矩,刻祥瑞花纹,做传统的喜庆华丽款式,不料雍正皇帝的品位如此不同寻常。 5 _1 _0 }# c, l" {, c/ _
为了达到追求自己的完美主义,雍正打破常规,亲自任命管理官员,钦点匠役承担具体活计。 - k' R r: g% [" d( |
按照《大清会典》的定制,造办处编属内务府,内务府总管大臣为正二品。而雍正皇帝却特命朝廷中的显赫要员、一品大臣怡亲王允祥担纲,足见其对造办处超乎寻常的重视。
8 N/ M( L+ E; k& k% X1 ~
怡亲王能文能武,审美水平较高,最重要的是他与雍正关系最为亲密,对皇帝的喜好知之甚笃。怡亲王不负恩宠,在此岗位上兢兢业业,又委任了能干的海望、沈喻、赵元、唐英等人,成为得力助手。 - H) V. N1 y# o' i5 ~) @
造办处的工匠来源于各地物色的名家高手,进入宫廷过了试用期,根据手艺高低享受不同待遇。 ) {7 V4 ^8 c* }# b4 m- I1 @1 `
手艺高超的匠人就享受特别优待。雍正六年,郎世宁的徒弟、画珐琅的林朝楷身患痨病,数次请求回乡调养。 - M; U8 d/ D5 W* h; Z. v/ ?
按照惯例,痨病之人,避之唯恐不及,但怡亲王却传谕说,他是有用之人,待病好后照旧回京当职。 ; x& L N9 u1 T+ L# j1 z+ y$ o
另一位自鸣钟处匠人张琼魁手艺平常,因送叔父灵柩告假回乡,“怡亲王谕:‘此人手艺如何?’郎中海望回称:‘此人手艺平常。’王谕:‘若手艺平常,着伊回广不必来京。’” + }! f5 t. [: Q, z- ]* X
这种择优留用的做法,是落实雍正审美标准的第一步。其次,雍正对造办处人员的能力也很了解,知人善用,提升活计质量。 ; M g) {+ W4 _0 D& Z
在造办处当差者不仅有各地招募的手艺人,更有宫廷中熏陶出的画家、写字人,有些设计甚至需要翰林院的高级官员也参与其中。
) N& W5 o- g& b# u
雍正元年,镌刻寿山石“雍正御笔之宝”玺印,翰林张照、技艺人腾继祖、南匠袁景劭、刻字人张魁各呈上一张篆样,最终皇帝选中了翰林张照的设计。
' L! R9 d# M% }- r: v |
& m# r2 @4 A: q, i 雍正御笔之宝印玺
9 @6 T1 S1 J0 k1 M! f- b9 G雍正对各行业皆有所知,根据当差者的特长指派活计,钦点“花卉着吴璋画,石头着陈善画”;“传与蒋廷锡画花卉二张,其点景石头令伊着会画石头之人画”;“画画蛮子内有懂得宫衣的着他画样”。
4 R7 y2 x1 V. a! Y5 O
并且打破各行各作界限,用其所长,谕令郎世宁为金胎珐琅杯画样、在棕竹边漆背书格上画山水。又明谕画年画和绢画的戴恒、汤振基改画珐琅。 + x% F! }! m0 q8 Z9 N: S, j! t
虽从宫廷画师降格为陶艺工匠,但也为两人开辟了另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,雍正朝后期的珐琅彩瓷,摆脱了以往在构图上的程式化,在瓷胎上画出了一幅幅微缩的宫廷画,出类拔萃。 2 T2 E" ]; j% u. ]" b
蒋廷锡《百种牡丹谱》 # L; {3 g6 w [2 \8 e6 s
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
X: k3 X U) r& i- i. t第三是在人尽其用的基础上建立奖励制度,激励工匠。
# Y8 m% G s8 B1 f0 V# |- B雍正八年,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鸣食宿雁珐琅鼻烟壶一对,奉旨:“此鼻烟壶画得甚好!烧造得亦甚好!画此珐琅者是何人?烧造是何人?”
) W6 | D4 |& U
皇帝不但亲自过问工匠的姓名,在得知系谭荣画、邓八格炼的珐琅料后,欣然各赏银二十两。画画人班达里沙亦为幸运儿,一幅“《松鹿永年》画比先画的好”,龙颜大悦,“传与内务府总管,查官房一所赏伊居住(这所位于德胜门外的官房计有24间半),”另外,裱匠李毅也因活计称旨,赏得八品官。 $ |' T# k$ Y. k2 h+ `+ d3 T4 ]
对于普通的匠役,能得到超出月薪数倍的赏银已是喜出望外,更何况官房和官位,没有皇帝的旨意根本无法企及。这些奖励措施形成莫大的鞭策力,激发着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 - y& L# |: w* m7 W) w
第四,对唐英的任用使雍正对瓷器超水准的期望得以实现。
" d0 X/ i' T1 z唐英在任督陶官之前,在宫内当差30年,非常熟悉宫廷的规矩,对皇帝的喜好心领神会了如指掌,对皇帝的要求更是刻骨铭心,在雍正今天“款式”,明天“釉水”,后天“胎骨”的过问声中,惴惴然,岂敢有丝毫怠慢。
/ N, r! @+ N* o8 q) S, J( A7 N' P2 L
他从上任伊始,就竭力研究物料火候、生克变化之理,对泥土、釉料、坯胎、窑火诸务皆得心应手,运用自如。 7 |3 E3 }4 N4 z) H' K5 S
他不但按照皇帝旨意,依据宫内的宋、明各窑口瓷器进行仿制,而且主动到景德镇东20里外的湘湖查寻故宋窑址,觅得残器瓷片,仿成米色宋釉和粉青色宋釉。又新创制了法青釉、西洋紫色器皿等。
. e: |% d1 ?! K5 B唐英的确是个人才,雍正对瓷器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唐英的制作得到完美的展示,而唐英造就的“唐窑”也成为中国陶瓷界的辉煌。 " g3 o9 ?, V% U5 i
雍正淡粉釉瓶
: y8 P) p0 H! @' q雍正淡黄釉瓶
5 _+ Z' Y# E; w6 n: Q' y, i雍正斗彩团花纹罐
% X1 n. {& k2 N雍正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 # q: a% k' K7 ]7 S g7 w; m S$ [
雍正 窑变釉弦纹瓶 4 H/ Z( R/ ?% s9 ^; v
雍正 胭脂紫釉碗
( `0 i; ]; i3 E) @0 o A值得一提的是,乾隆朝前期唐英仍然管理陶务,他依旧殚精竭力的制造瓷器,却未使乾隆满意,甚至受到指责。
/ t; }$ p- q7 Z
乾隆六年,唐英接到皇帝朱批:“不但去年,数年以来所烧造者,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,且汝从未奏销。旨到,可将雍正十一、二、三等年所费几何?所得几何?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?所得几何?一一查明,造册奏闻备查,仍缮清单奏闻;乾隆八年六月,因之前元、二两年所烧造,瓷器釉水、花纹远逊从前,又破损过多,因分条核减,共银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三丝五忽二微,奏令赔补”
: p# T9 n- @9 X, b" I6 Y
乾隆十五年,唐英又一次面临“钱粮不许报销,着伊赔补”的厄运。
: ]$ c5 X3 `. h9 ^) v5 e* b. |2 h* i& g1 r$ d' k
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关键的原因也许在于雍正、乾隆两朝唐英的官职不同,雍正时期唐英的官职非常明确——协理陶务,身驻御厂,专心致志,别无所虑,成就斐然;而乾隆即位伊始,唐英即奉旨以淮安关使兼领陶务,乾隆四年调往九江钞关监管陶务,十四年又奉命移理海关。
! B# c; }7 l& q9 B& i, f1 M7 A6 M! g
淮安关据江西二千余里,唐英除了遥控管理别无他法,九江关距御厂三百余里,唐英每年也只能赴厂两次进行浮光掠影的视察指导,这就是问题之所在。
5 i; x3 G& ]# k C! qSource:Internet
3 y, ~* ?$ M6 L6 @7 g( g 〈本篇内容编辑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立即删除,或对此进行说明〉 3 }9 r) u, z J
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:https://www.beimeilife.com/thread-70780-1-1.html 谢谢 |